李雨门的笔记

时间走得再匆忙,也要停下来思考,记录和分享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笔记(1)

1、管理的能力,其实就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的能力:信息不足以决策;时间不足以周密安排;人员不足以支持工作强度和难度;时间不足以自由调配。
(资源永远不足,如何合理高效利用资源?)
2、面试产品相关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
a.“谈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产品,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要是由你来改进,打算怎么做?”(友宝,自动贩卖机,目前一次只能支付一个商品,考虑如果植入一个app程序,添加购物车功能,一起结算方便省时。但是后来和进一步讨论考虑到特殊产品打折,和每次购买商品抽奖问题,技术实现上是否复杂,维护是否麻烦??还需讨论)
b.“看电视/书/电影吗?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它的目标用户”(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虽然负面评价一片,但一点不影响其票房大卖,因为郭敬明针对的用户定位非常精准,就是价值观还比较单薄,涉世未深的学生,年轻人等,他们追求华丽铺张,奢侈高调和物质生活的享受,郭敬明完全抓住了他目标用户的心理诉求,所以一戳即中,让目标受众心甘情愿的花银子获得意淫的快感)
3、面试前研究一下各个公司的职位要求
4、我们大学里的学习,只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专业就是找了一个特定领域来练习思考的能力。所以关键还是要跳出以往的应试思维,做过的题不重要,上过的课不重要,学过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练好思维,学会“学习”。(不能同意的更多,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不会“学习”我们这么多年来到底在学什么??回望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恐怕思考的还不如初入职的这几个月多。
我学过很多专业知识,至今已忘光了铁碳相图,那天坐公交路过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却怎么也想不起热力学三定律。没有积攒下知识,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我组织策划过无数活动,却一直循规蹈矩,依循前人的脚步,把活动当成自己做学生工作的一项量化指标,没有深入从受众的角度考虑过,为什么理工院校的文化类活动一直不温不火,为什么一提演讲比赛,大家想到的都是写稿子然后背课文似的背诵,学生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一个舞台,展现的只是大家从网上扒下来的根正苗红的文章而不是自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参与者和观众何来兴趣?)
5、果断地放弃变得更加重要,而放弃的原则与依据,就是价值观、战略这些内容(用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数据为检验和指导标准)-----(如何有限的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见第一条)

评论